调查分析
绵阳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现状与思考
2015-07-29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减轻因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导致的农业生产损失,增强风险保障能力,帮助种养户恢复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绵阳调查队通过走访分布在三台、江油等5个县市区的14个种养大户、部分普通种养农户,人保财险绵阳分公司及其设在乡镇村社的部分服务站点,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现状

(一)实施基本情况。绵阳政策性农业保险始于2007年,人保财险绵阳分公司承保份额占绝对多数。目前已经开展了12个险种,包括常规水稻、制种水稻、玉米、油菜籽、马铃薯、蔬菜、水果、花卉8项种植保险,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3项养殖保险和森林保险,小麦保险将在今年秋冬播种季节开始实施。其中制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保险属自主开展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中央和省级财政不补贴保费,政府补贴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其他险种从中央到县级,各级财政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种养户自缴比例:种植保险一般占25%,养殖保险一般占20%

据了解,2014人保财险绵阳分公司承保已开险种的农作物面积382万亩,占已开险种农作物实际种植面积的60.7%,其中水稻保险覆盖面76.5%、玉米63.1%、油菜74.0%、马铃薯14.1%、蔬菜5.1%(地方特色险种尚未全面推开,只在部分地方试行)。承保已开险种的牲畜224万头,约占已开险种牲畜实际饲养量的53.7%,其中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82.8%、育肥猪51.6%、奶牛27.5%2014年共落实保费13871万元,理赔金额8158万元,综合赔付率58.8%2007年以来,累计支付保险赔款超过5.3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缓解了灾后恢复生产和因灾返贫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化解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风险,惠及了全市广大农村和农民。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三种现象。调查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承保公司的大力宣传下,当前种养殖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普遍“知道”。但是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种类的种养殖户对其认知程度有深有浅,参保积极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一是规模种养大户参保积极性高,普通农户参保积极性低。调查的14个规模种养大户,对与自身经营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类非常清楚,对保费、保险金额、保险责任、赔付条款、理赔程序等保险条款和政府补贴比例都比较熟悉。由于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投资大,风险高,其保险意识强、参保积极性高。如江油武都镇“黑溜宝“特色养殖基地,除了投保能繁母猪和育肥猪还为附带产业莲藕种植买了蔬菜保险;种植大户杨勇既投保蔬菜、水稻,又投保育肥猪、能繁母猪;盐亭县八角镇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积极主动的为200亩花椒上了特色保险。相比之下,普通农户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了解很多停留在买保险、交保费的层面,加上经营规模小,很多农户觉得参保意义不大,积极性偏低。普通农户都是通过村社集体统一投保,有的甚至是“被投保”。

二是地理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参保积极性高,生产条件好的地方参保积极性低。盐亭县八角镇常年自然灾害较多,因灾受损程度较重,农户参保积极性较高。由于前几年因灾受损的投保农户基本都及时得到赔付,农民对赔付金额也比较满意,尝到了参保的甜头,现在甚至还没到时间,很多农户都主动询问购买。该镇负责农业保险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农民自愿参保意愿好,2015年该镇未再分配保费任务到村。而安县塔水、游仙魏城、江油方水等被调查的部分村,由于常年气候风调雨顺,水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灾害发生频率低,对收成影响不大,农户觉得没必要买。有的买了几年都无赔付事项发生,就更不想买,参保积极性低。村干部只有通过动员种养大户购买保险,基本完成保险任务,大户少的地区,保险任务完成难度较大。游仙玉和镇牛心山村条件中等,该村村主任说,“购买保险比例基本为6+2+2,农户中60%属自愿购买,20%通过做工作购买,20%不愿购买。”

三是养殖保险参保积极高,种植保险参保积极性低。不少乡镇、村社干部反映,养殖保险由于赔付简单明了,操作性强,养殖户投保意愿较好,参保积极性高。种植业保险由于成灾面积不好界定、灾情认定困难,定灾赔付麻烦、定损比例低、可操作性及灵活性差,农户多不愿购买,参保积极性低。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承保单位服务能力不足。农业保险点多、面广、量大,人保财险绵阳分公司通过在中心乡镇建立“三农营销服务部”,在一般乡镇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站”,在行政村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点”,缓解了人力与网络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90%的乡镇和行政村都建立了服务站、点。但乡镇的执行站长和村级的协保员全部由乡镇干部和村级三职干部兼任,基层干部事务繁杂,部分乡镇、村社服务站点的人员甚至对保险条款也不太清楚,服务能力仍显不足,服务水平不高。

(二)政策保障水平低 。在调查中,不少农户反映赔付条件过高,赔付金额与生产成本相差甚远,2014年玉米保险为例,由于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原因,保险期间内农户玉米的植株损失率在20%(含)以上的,农户才能获得相应赔偿,而保险金额只计直接物化成本,而且每次事故有5%的绝对免赔率。每亩玉米最高保额400元,如果在移栽/定苗期植株损失率20%,每亩赔付38元,即使在扬花灌浆期--成熟期植株损失率达到30%,每亩仅可赔付114元,只有在扬花灌浆期--成熟期完全绝收,才能得到380元的最高赔款。而每亩玉米的生产成本(含人工成本)大概在600元左右,且由于劳动用工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仅保物化成本而不保人工成本,在灾害发生后,起不到实际保障作用,对农户投保的吸引力很小。

(三)小规模经营模式羁绊。虽然近年绵阳在推动土地流转,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单个农户种植面积仍然较小,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较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使农户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全市多年来农作物生产发展稳定,虽然部分地方不时有灾害发生,但农作物因灾损失达到赔偿程度的情况较少,因此农户觉得为农作物投保不划算,买保险意义不大。因此在天气状况、保险公司后期赔付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种植面积小的农户更愿意自担风险,不愿意参保。

(四)保险行为不规范。普通农户经营规模小,一般由村社集体统一打捆投保。按理保险应针对当期实际种养殖情况进行投保,但调查发现,部分地方是按上年粮食直补面积统一申报保险品种和面积,从而出现当期实际种植面积与投保面积不符的现象,虽然保险条款对保险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的情况有些约定,由于赔付最终要落实到农户个人,一旦发生灾害,难免出现赔付纠纷。而当年追加种植的作物,往往因此无法投保。

(五)理赔工作机制不完善。以种植保险为例,首先,成灾面积不好界定、灾情认定困难,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其次,定损比例低,定灾不及时,受灾农户对灾后保险赔付款不满意。有农户反映,今年油菜开花时,被风刮倒,向保险公司报险后,未能及时勘察,几天后保险公司来人时,成灾面积界定困难,无法进行赔付。不少农户还反映,农作物受灾以后,向保险公司报险很费事,他们不清楚保险公司是如何查勘定损界定灾情的,拿到赔付款的时间较长。理赔程序的复杂,理赔过程的不透明,使农户在保险赔付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参保积极性。

(六)保险任务政府摊派有悖自主自愿原则。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农业保险的推进、宣传、管理、引导。但是当前农业保险更多以政府目标考核来推动,从县到乡镇再到村社,保险任务层层摊派,一方面,基层干部感觉困难重重,难以完成任务。游仙区魏城镇农办主任、魏城镇七里村主任坦言,作为村一级,保险任务不好完成,村民投保积极性差,靠做工作,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有的为了完成保险任务由村委会垫付保费,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主自愿原则;另一方面,导致农户形成一种观念,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纯粹的政府行为,政府成了卖保险的主体,心理上十分抵制,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户参保的积极性。

三、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及监督管理,提高参保积极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不均衡,主要在于部分农户保险意识不强,保险政策监督管理不到位所致,建议有关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承保公司和各级政府在宣传的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并附加各种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宣传农业保险具体条款、理赔流程、政府补贴比例等保户关注度高的内容,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如前述玉米保险,其保障水平虽然与生产成本和农民预期较远,但每亩玉米保费仅18元,扣除政府补贴75%外,农户自缴4.5元;投保一头育肥猪,规模户自缴5.6元,散养户自缴7元。灾害发生后的赔付金额仍然远高于自缴保费。二是村社及时公示农业保险的购买和理赔情况,做到保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让农户由了解到理解,促进农业保险工作更好开展。三是保险公司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村定期开展调研和农业保险知识讲座,了解农户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农户的参保积极性。

(二)注重细节,提高服务质量。盐亭县八角镇生猪养殖参保户希望在定赔环节取证时,改变割取病死猪的部位,减少体液的病毒扩散和再次污染,但多次诉求无果;一些深丘陵地带农户反映,油菜收割、晾晒时常刮小型龙卷风直接造成损失,而这种情况不属保险责任范围;游仙区魏城镇反映发票开具不及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应该充分接地气,建议各环节既规范化,也尽可能合理化、人性化,让农户能接受,做到有效惠农。

(三)因地制宜,适当增加地方特色险种。建议政府和保险公司在已推出险种的基础上,扩大现有特色险种覆盖面,再适当增加少数特色险种,满足农户多方面的保险需求。游仙区玉和镇养殖大户陈茂绪非常希望有肉牛保险,“保费高一点也无所谓,只要有就一定买”;梓棉乡是一个传统养蚕的地方,当地养蚕农户希望开展养蚕方面的保险;在调查当中,还有花生、羊、仔猪等保险诉求。诸如此类,建议有关方面积极调研,探索增加地方特色险种的可行性。

     (撰稿:杨川秀              审核:王兼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