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绵阳2013年末各类小微企业1.22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0%以上;从业人员超30万人;年利税约150亿元。可见,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不少小微企业陷入了“成长烦恼”。究其原因,除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外,融资难、融资贵是主要原因之一。近日,绵阳调查队通过走访各类小微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职能监管部门,专题调研了相关企业的融资状况。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市积极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及外部等多种原因,“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然突出,要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还需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原材料、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致使小微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旺盛。
(一)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减少,新设企业“融资难”
银监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贷款余额1523.15亿元,比年初增加64.53亿元,同比增长12.7%;小微企业(包含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户数79194户,同比减少3819户;贷款余额547.21亿元,比年初增加29.4 5亿元,同比增长19.03%,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6.33个百分点。但是,根据今年一季度对有融资需求的30家新设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调查,其中未获得融资额的企业和个体户占比为63.3%;获得少部分融资的企业和个体户占比为23.3%,其融资额仅为所需额的25.0%;获得大部分融资的占3.4%;获得全部所需融资的仅占10.0%。通过调查,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各类银行贷款办理时间长,手续复杂,有企业反映目前放款速度较快的是中国银行,但其也需要1-2个月时间。
(二)企业经营总体正常但 “融资贵”
根据银监部门对绵阳辖内295户相关小微企业调查显示,其经营情况方面,认为自身经营势头良好的企业为95户,经营情况正常的企业为195户,经营正常或良好的小微企业占被调查小微企业的绝大多数,其余仅有2户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但是,在调查“企业近2年向银行融资的综合成本费率”问题中,有144户企业融资成本费率在10%以下,111户企业融资成本费率在10%—15%之间,有16户企业融资成本率超过了15%。通过走访,企业民间借贷利率更高,但这是企业有时不得以而为之。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
融资渠道狭窄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而贵的主要原因。现在小微企业融资的来源主要为银行和民间借贷渠道。目前,银行系统无论是发放贷款总额还是贷款企业数,都占小微企业融资主导地位,银行资金占比达80%以上。根据调查,小微企业融资难而贵的成因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由于大多属于私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小微企业在财务及管理制度上缺乏规范性,造成信息不对称,故金融机构在核定小微企业财务状况过程中耗时时间较长,再加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形势下行,给众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压力。
(二)缺少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目前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担保措施,无抵押物、无担保。尤其是农业企业及科技型企业的小微企业,由于农业企业属于投入大,回报期长;科技型企业大多缺乏抵押物,主要为专利技术,故较难满足银行要求。有金融服务机构反映,在营销中也曾遇到发展前景看好的科技型小企业,但这些企业厂房为租赁,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担保公司不介入,导致企业无法取得融资。
(三)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约束。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总体回落的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的发展中,一方面创新服务,积极“促贷、保贷”;另一方面受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的影响,个别金融机构对当前整体经济风险判断趋于保守,在营销过程中“爱大嫌小”,进而有“控贷、惜贷”现象。目前,从银行贷款的还款模式看,普遍采取“整贷整还”、“先还后贷”模式,给小微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调度困难和到期流动性压力,部分成长型小微企业需提前较长时间筹集还款资金,从而错失生产经营投资良机,甚至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高息借入还贷资金,不仅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而且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冲击。近年,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更加注重贷款支持的政策导向,对于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较为严格的信贷限制政策,对传统产业冲击很大,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市小企业融资环境总体偏紧,新增贷款十分困难。
三、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科学设定服务考核机制,促进内生动力、创新服务,为科技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但是,要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还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一)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营机构,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管理体系、核算体系、信贷审批体系、风险管控体系和风险定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管理。
(二)完善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功能,做大资本实力,优化绩效考核,确保杠杆放大和功能效力。特别是推进银保合作,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通过市县区财政支持,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商业保证保险贷款获得率。
(三)推动企业多渠道融资。发挥券商积极性,引导小微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大力发展创业和风险投资基金,争取股权众筹试点,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股权融资。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企业无形资产交易寻价机制,为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通过拍卖和许可使用等形式进行市场流通搭建桥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帮助符合产业政策、有竞争力、有市场但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五)探索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探索政府参股或控股组建服务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采取差别化监管和奖励政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动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股权等质押贷款以及信用贷款。
(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一方面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应抓住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诚信意识。
(撰稿人:刘旭东 审签人: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