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
再生育意愿不高 面临问题亟待解决
2015-12-16

                                 —绵阳“全面二孩”政策后再生育意愿调查

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关于“二孩”的话题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生不生、何时生、为何生、有何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适育家庭的面前,为此,绵阳调查队进行了“全面二孩” 再生育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再生育意愿不高,面临问题亟待解决。

一、再生育意愿不高

通过发放问卷对绵阳150位育龄对象进行了面对面调查,年龄在20-45周岁,对象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个体经营户、纯务农者、进城务工者等5类群体,每类群体调查样本量为30个;实地走访了市级计生部门、部分县市区乡镇或街道办计生部门。

调查结果显示,绵阳适育家庭生育二孩意愿不高,不到三分之一。150个调查对象中有生育二孩意愿的48个,占32.0%;犹豫不定者42个,占28.0%;无生育二孩意愿者60个,占40.0%。大部分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对象认为两个孩子有利于其成长,该比例高达55.3%;其次是可降低失独家庭风险,该比例占15.8%;可分担养老压力、父母的要求、喜欢孩子等也是再生育的因素。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全国适育家庭生育二孩意愿约为40%左右,绵阳适育家庭生育二孩意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适育家庭生育二孩意愿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高龄段群体生育意愿高于低龄段群体。调查中,36 -45周岁年龄段中有生育二孩意愿的24人,该比例高达50%;而在黄金生育年龄段 20 -30周岁间的仅有14人,该比例仅占29.2%。很大部分人在36 -45周岁这个年龄阶段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影响生育二孩意愿的物质因素较少。而20-30周岁年龄段正属于事业起步阶段,购房、婚姻、育孩等诸多方面带来的经济压力,再生育意愿难有存在空间。

(二)低学历群体生育意愿高于较高学历群体。调查数据显示,在48位有生育二孩意愿的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28人,占58%,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0人,占42%。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片面和单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高于精神生活层面,并受多子多福、养儿女防老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生育二孩或多孩的意愿较强烈。

(三)农村居民生育意愿高于城市居民。从市计生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在近年超生人群中,农村家庭约占80%,城镇家庭仅占20%左右。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还存有多个人就多份劳动力、人多家族旺等陈旧的观念,加上农村生活、教育等费用不高,导致生育二孩、多孩意愿强烈。

二、再生育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养育成本高,特别是教育成本。在生育二孩犹豫不定者和不愿意生育者作答的98份问卷中,58人认为经济压力大是影响再生育的主要因素,该比例占59.1%;在68份回答了哪方面经济压力是最大的选项中,有50人选择教育费用,该比例高达73.5%。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教育及兴趣爱好的培养尤为重视,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读名校加剧了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经济支出,同时不惜重金让孩子上各类特长班、读各学科补习班,周末要上,节假日要上,寒暑假更要上。一位在公立学校就读初一的孩子家长反映,每年光花费在一门学科上的补习费用就在4千元左右,一年在补课方面开销的费用大概在1万元左右。据了解,本地区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在2万元左右,加上各类开销至少需要3万元。2014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41万元,教育方面的开销基本占据了一个普通家庭年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如此高额的费用确实让很多家庭面对“二孩”只能望而却步。

(二)顾虑事情多除教育费用压力大外,自身年龄、有无精力照看 、已育孩子意愿、是否影响目前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生育风险就越高,能否孕育健康孩子就成为高龄妇女首要考虑的问题;城镇居民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自由时间少,自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再育后谁来照顾孩子又成为摆在该类群体面前的一道难题;已育孩子是家庭的组成人员,他的意愿也是再生育所要考虑的问题。再生育势必会增大开销,对于注重生活质量的部分群体来说,能否影响其生活品质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长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结果和群众优生优育意识较高。生育二孩意愿的适育对象数量偏少,这与本地区切实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结果和群众优生优育意识较高有关系。从市计生部门了解到,我市实行计划生育时间早、领导重视、落实有力,工作成绩名列全省同属地区前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民优生优育的意识。同时,绵阳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城,90年代左右经济发展速度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四川地区劳动力输出大市等诸多因素,大批量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对本地居民思想认识的改变和提高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本地居民对生育的认识。

三、亟需解决的问题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有利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好政策。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有一些不利于“全面二孩”实施的因素,亟需解决。

(一)加强政策宣传,为全面二孩提供良好条件。从调查结果来看,生育二孩意愿者较少,对优化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不能起到显著作用,不利于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计生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百姓理解的“全面二孩”与现实情况之间还存在较大出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虽已放出了“全面二孩”的信息,但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需经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修订后才能生效,这样“全面二孩”才能真正有法可依。当前,应加强对全面二孩带来的好处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宣讲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人口与经济发展间的认识,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再生育,使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尽快实现最优化。同时,加强对当前“全面二孩”的解释宣传工作,减少群众对政策的误解,减少“全面二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升级基层孕检设备,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扩大受益群体。从市计生主管部门提供的近年超生人群数据来看,农村家庭数量是城镇家庭的4倍左右;从地区优生优育意识来看,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从孕检设备先进性来看,城市先进于农村。农村是优生优育计划的难点和关键点,各级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计生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对计生器械的更新升级力度,提升各级计生部门综合服务水平,方便更多适育群体就近咨询、检查、治疗,从技术层面保证优生优育。

(三)加大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打击力度,防止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由于受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宗族意识等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一些诊所或不良医生利用性别鉴定赚取黑心钱。“全面二孩”势必会增加部分群体对婴儿性别的筛选。加大对相关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加大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打击力度尤为重要,发现一个从重处罚一个,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从而保证人口性别的自然调控。

(四)优化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缩小区域间差距,从根本上降低抚育成本。近年来我市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农村的医疗、教育、基本公共设施等得到明显改善。但城镇与农村间、城镇与城镇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绵阳市区便捷的交通、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各类配套设施、高品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较大优于其他县市区。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优秀教师、医生流动性大,多集中在于南山、绵中等名校和中心医院、三医院等。家长为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重金上各类特长班、提高班,花高价读名校、上私立学校。孩子身体有恙时,首先考虑的是进大医院而不是基层卫生院,小病大医已成普遍现象。公共资源的配置失衡,加重了大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怀力度,降低影响社会安定团结风险。失独家庭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贡献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刺激到该群体,会增加他们不满的情绪。从市计生部门了解到全国统一性政策,对失独家庭女性年满49周岁者,给予500//月的补助,各个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性政策。绵阳应尽早建立健全关于失独家庭的养老、医疗、心理疏导等保障制度,减少该类群体后续生活的后顾之忧,降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隐患。

                                                              (撰稿人:王涛  陈伟        审核人: 王涛)